动植物驯化是人类改造自然界的形式之一,促进了由游猎社会向农业定居社会的变革,在人类社会早期的重要性与火的使用、工具的制造及语言的产生相并列。蜂蜜作为史前人类最主要的甜味物质来源,早在石器时代便有猎取的记载。尽管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在全球广泛商业化饲养,但由于难以实现完全可控的交配(蜂王和雄蜂在高空飞行交尾导致野生群和饲养群之间持续的基因交流),学界长期认为其未被完全驯化。虽则如此,若人为将蜂群迁出其自然分布区,便可摆脱野生群体这一干扰因素;尤其是在一种致命的体外寄生虫(狄斯瓦螨Varroa destructor)于上世纪后半叶扩张至全球大部分地区之后,西方蜜蜂野生种群已然踪迹难寻。因此,在进行起源与进化相关的群体遗传学分析时,如若将经过高度人工干预的物种样本视为野生群体,势必会导致结果出现偏差,这可能是近年间不断有新的西方蜜蜂系(lineage)和亚种被报道的重要原因。
扬州大学吉挺与吉林省养蜂科学研究所牛庆生、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牡丹江分院高夫超等团队合作,以我国独特地方资源东北黑蜂(Dongbei bee)为研究对象,系统阐释了人工驯养对物种进化的巨大影响,并在全球首次提出蜜蜂品种的概念。研究发表于Science子刊《Science Advances》,并作为亮点论文(Featured Article)在官网主页重点推介。期刊副总编辑(Deputy Editor)、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地球环境可持续研究中心主任Shahid Naeem教授评价称:“该研究利用现代基因组工具记录驯化,是一项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式,我真的非常喜欢。”
